何冰见字如面节目观后感3篇

何冰见字如面节目观后感1  在当下,视频、荧屏无处不在,但是目之所及,霸屏的却多是无聊庸俗的娱乐节目、剧情雷同空洞的连续剧,令人作呕。可是有一档综艺节目,它悄悄地播,温温地火,却口碑不俗,令看过的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何冰见字如面节目观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何冰见字如面节目观后感3篇

何冰见字如面节目观后感1

  在当下,视频、荧屏无处不在,但是目之所及,霸屏的却多是无聊庸俗的娱乐节目、剧情雷同空洞的连续剧,令人作呕。可是有一档综艺节目,它悄悄地播,温温地火,却口碑不俗,令看过的人都点赞,竟然成为近年来少有的“零差评”综艺节目。这档节目就是黑龙江卫视于去年年底开始播出的《见字如面》。

  说白了,这是一档书信朗读节目。书信曾经在社会生活中充当重要角色,是人际交流的不可或缺的媒介。但是毋庸讳言,由于现代通信手段不断进步和更新,纸质的书信正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然而,正因为书信曾经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编导者从已经成为历史文物和正在成为历史文物的书信中,发现一座信息的富矿,一个历史文化的宝库。

  总策划、总导演、实力文化创始人关正文,眼光独到犀利,发现了这座富矿。他继成功推出《*汉字听写大会》和《*成语大会》两档“国民文化节目”之后,再度出手,从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跨度、从上万封信中精选出百余封,包括家书、情书和与朋友书等不同题材,通过读信,让观众跨越时空,回到各种真实的场景中,体验不同时代、不同境遇的主人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实现与历史当事人的“见字如面”。

  相比于过往林林总总的虚构类作品,相对于汗牛充栋的正史和野史,信件由于它的私密性,而具有天然的真实性,从某种角度说,其认知价值高于虚构类作品,甚至高于各种史乘。又由于它是很个人的文书,因此其中所表露的感情最直接、最真实,是今人了解信件主人思想感情的窗口。很多出自历史人物的私人信件,所展现的历史场景、人物情状及社会风貌,是最为真切可信的。关正文介绍,最终入选信件强调了关涉历史的重要性、当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内容的有趣性,但所有标准最终只有一个: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最终入选的信件的内容,既有影响世界、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有反映已成历史的社会生活的有趣片段和价值截面。

  “见字如面”节目的录制是非常精到的。节目邀请了张国立、何冰、张涵予、归亚蕾、王耀庆、蒋勤勤、林更新等多位实力演艺明星出演读信人,他们用各具特色的朗读,向观众缓缓打开书信的窗口,展现精彩的历史瞬间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火花。节目还邀请了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中南大学文学院女教授杨雨等坐镇第二现场,品评明星们的表演,对每期节目7封信的来源及背景逐一进行阐释和解读。

  我通过报纸的介绍,从网络上搜索,然后观看了其开头三集。我的感觉是每封信都直击人心,既有主人公爱恨情仇淋漓酣畅的剖白,又有各种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的生活细节,其中充满闪光点,令人心动目眩、甚至感动欲泪。

  林更新读现在所能看到的*历史上的第一封家书——“黑夫家书”,写信人是2000多年前置身与楚国交战前线的秦国战士,令人感受伴随文明艰难前行的是惨烈的战争。

  归亚蕾读蔡琴写给媒体的*,表达对前夫杨德昌的沉痛的悼念,一句“杨德昌,你怎么可以这样就走呢”,令人动容。

  王耀庆、张国立分别朗读画家黄永玉1983年致戏剧大师曹禺的信和曹禺的复信。这两封信具有无可比拟的震撼力。黄永玉毫不客气地批评曹禺:“我不喜欢你*后所写的戏,一个也不喜欢!”说曹禺“失去了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真是字字见血,毫不留情。可是作为长辈的曹禺,不但不以为忤,反而诚心实意的接受,他说:“我像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突然从一个神女得到不可数量的珍宝!”“但愿我迷途未远,还有时间找回失去的光阴!”相信听到这两封可以载入现代文学史的书信的听众,都会被这些难得的诤言所震撼!

  张国立朗读陈寅恪1936年4月8日写给傅斯年的信,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陈寅恪信中写为不影响向学生授课而取消请假,并以不在位为由退回中央研究院所发的200元津贴。两者似乎是琐事,但是信中说,“此点关系全部纲纪精神”。正是这些细节展现其风骨与操守,不啻为当世知识界树立一个标杆。

  蒋勤勤朗读上海知青桃桃在北大荒写给上海父母的信,写了其日常劳动和生活:近来我的工作是垛马草……中秋节快到了,想吃上海的月饼。朴素的语言,*常的琐事,却令有同样经历的人浮想联翩。

  林更新朗读1647年夏完淳写给母亲的绝笔信。在外族入侵,国仇家难的当头,16岁的夏完淳义无反顾,慷慨赴死。在信的末尾,他用韵文写道:“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噩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字字血泪,可谓感天地而泣鬼神。

  令人感动的书信还不止这些。三个小时的节目,我一口气看完,有如饮醇醪,醍醐灌顶的感觉。感谢《见字如面》制作团队,在书信日渐式微,行将走进历史的关头,令我们重温书信,受益不浅!


何冰见字如面节目观后感3篇扩展阅读


何冰见字如面节目观后感3篇(扩展1)

——《见字如面》观后感10篇

《见字如面》观后感1

  前段时间翻看《半月谈》,偶然看到一篇题为《书信或逝情怀未老》的文,被这题打动了,认真看了起来。文中开篇便提到《见字如面》第一期演员嘉宾王耀庆读画家黄永玉写给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一封信,信中引用莎翁《马克白》里的一句话:“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书信写作被称为“最温柔的艺术”。许多人怀念手写书信时代,是因为通信的快乐本身来自两个层面,一是书写,二是等待。”

  这些就是我认识《见字如面》的经过,接着便一口气的.看完了十多期,每一期,我都是很有代入感地去看,摘记下。最初的原因是喜欢听故事,而书信打开了历史。一直看到后来,不管是数百数千年前的古韵、英勇就义前的绝命书、名人间的书信还是质朴的家书,我都爱听。他们把我带进一个个鲜活的时代场景和人生故事里,去领会那代人的精神情怀和生活智慧。因为是很投入的去听,我的感受有时是热血沸腾、有时是浪漫少女心、有时是感动极了,这就是书信的力量吧!每封书信读完后会有嘉宾老师去讲解书信背后的故事,我们总是感叹:“他这样一个人,居然会写这样一封信!”的确,我们有一些话不容易说出口,写下来反倒可以更清楚、更深情的表达,这就是书信的力量吧!

  观后感有三点。其一,节目的宗旨和意义好,用书信打开历史,传播了正能量。其二,读信人演绎的好,拆信人解读的好。对于像我这样的“历史文盲”,从来都只靠死记硬背,却从来知之甚少。我们看完节目后,总归是涨了点知识,可能中小学生还提高了语文水*,这比玩手机打游戏会更有营养的。其三,感动的泪流满面,一塌糊涂之余,让人思考,感悟良多。

《见字如面》观后感2

  看了两期《见字如面》,喜欢得紧。它从众多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犹如文化界拂过一丝春风,心旷神怡。听信中内容,也如饮清泉,甘之若饴。

  嘉宾老师说,书信正在走向消亡,但它承载的文化及文明不应该被消亡。它应该转移到电子媒体和互联网上去,我们现在就在做这样的事。

  不觉便想到曾经的自己,与家人、好友、笔友通信的年岁。十月回老家,还将那一盒子保存完好的一百多封书信翻出来,夜深人*在灯下,通读了一遍,内心沉浸于对当日情景的回忆中。一边回想是哪些年,哪些月的事,一边不禁感慨万千。

  写信人早已不知去向,只剩读信人怅然若失。世事无常,万物都不足以长久倚赖。

  看那时的信,有种纯粹的美。在信中聊的尽是些细微的心绪起伏、变化,一种情绪都要写满几页信笺来表达,好像那样才完整,搁笔时,竟还有种娇羞之感。

  后来那些与我通信之人,都失去了消息,他们曾在我生命里出现过,而后便渐远无书,那些不便宣之于口却全藏在字底的情愁,恐怕一去不复返了。

  《见字如面》的第一期,我很喜欢萧红写给弟弟的信,文字返璞归真,像是唠家常一样,情感并不是呐喊式的浓烈,却也承载着不可说的手足情深。

  我会想念在大学时期,与妹妹通信的日子。妹妹走上社会较早,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早已懂得世事艰辛,可她从来不与我说。我在学校念书,住在象牙塔里,与她说的都是些理想主义的话。于她而言,她的理想早已死在弃学的前夜。

  但她仍然支持我,每次在信里无比骄傲的告诉我,姐姐是她最崇拜的人,并以此激励自己,要努力工作,助姐姐实现愿望。现在读来,无比触动。

  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我北上抵京,在一家做书画的公司上班,我去报道的那天,因为行李较多,是妹妹送我去的。返回的时候,老板开车送妹妹去地铁口。

  在车上,老板与妹妹唠家常,闲聊起我时,妹妹很骄傲地说,我姐姐以前成绩好,会写文章。她很厉害的,以前作文还得过奖,常在班上当范文诵读的。

  那时候,我非常不情愿她在别人面前如此说,若是有个地洞,当时必定钻进去了。我全程都是黑脸的,只有妹妹还是一副骄傲的表情,真正是以我傲的。

  现在想来,家人以你为傲,打心底崇拜你,那是真的爱你啊。

  当归亚蕾读到萧红写给的弟弟的那封信的最后几句,只觉明天的明天又在哪里:

  虽然我给的你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道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的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给忘了。

  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而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

  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

  想象萧红独自孤零零的躺在香港的病床上,来写这样一封信,何年何月再与弟弟见面,竟遥遥无期,只叹,那一别从此永诀。

  我又感慨,从前车马都慢,书信很远,一别再也不见,也有伤怀,并不尽是“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般美好。

  现在通讯发达,智能时代,想见一个人,几个小时后就能见到。即便不能当面见,通电话也能听到声音,视频连接还能在屏幕这端见到对方。总能很有效的一遣相思之苦。

  时代的发展,使其一些东西消亡,在某种程度上,也使人类进入更便捷的社会,到底好与不好?

《见字如面》观后感3

  书信,这样一种已经濒临绝迹的文学形式,通过这样的综艺节目再次进入人们的生活,在娱乐之余,更多的是得到了一些醒悟吧!

  说不定现在的小孩们都不知书信为何物,而只知qq、微信,可我一直就对诉诸于笔端的书信有些微妙的好感,曾经也有过一两笔友,也曾保留着几封书信,偶尔翻出来读读,往往能找到回忆的闸门,让曾经的故事宣泄而出,这种感觉已不可多得了,不免令人唏嘘!节目里挑选的.书信,都是一段真实的历史重现,而不是旁人杜撰的野史,那些文字里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再通过台词功力深厚的读信人渲染演绎,真真觉得比看一场耗资巨大的电影场景更让人觉得舒心,何冰读的那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让人深有感触,把一碗鸡汤熬出了别样的味道,他为了养家,放弃了自己的拍照理想,去做各种能赚大钱的工作,天真的以为等有了钱同样可以实现理想,可不曾想最终却力不从心了,当然因为他的放弃理想却成就了自己儿子的追求理想,但他也不是让他为所欲为,他说房子是靠一个男人自己挣,要么你一边理想主义的生活一边挣够钱买房子,要么就为了房子妥协你的理想,要么就找个同样理想主义的人一起生活,这种考验能让你的人生变得丰富,将来如果妥协了,要懂得鄙视自己!

  或许,我们一边懊恼着自己没有一个这样开明的老爸,一边思考着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成为这样的老爸,我们希望,不管是通过书信还是微信,这样的沟通和智慧应该永远存在着!

《见字如面》观后感4

  书信,这样一种已经濒临绝迹的文学形式,通过这样的综艺节目再次进入人们的生活,在娱乐之余,更多的是得到了一些醒悟吧!说不定现在的小孩们都不知书信为何物,而只知qq、微信,可我一直就对诉诸于笔端的书信有些微妙的好感,曾经也有过一两笔友,也曾保留着几封书信,偶尔翻出来读读,往往能找到回忆的闸门,让曾经的故事宣泄而出,这种感觉已不可多得了,不免令人唏嘘!

  节目里挑选的书信,都是一段真实的历史重现,而不是旁人杜撰的野史,那些文字里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再通过台词功力深厚的读信人渲染演绎,真真觉得比看一场耗资巨大的电影场景更让人觉得舒心,何冰读的那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让人深有感触,把一碗鸡汤熬出了别样的味道,他为了养家,放弃了自己的拍照理想,去做各种能赚大钱的工作,天真的"以为等有了钱同样可以实现理想,可不曾想最终却力不从心了,当然因为他的放弃理想却成就了自己儿子的追求理想,但他也不是让他为所欲为,他说房子是靠一个男人自己挣,要么你一边理想主义的生活一边挣够钱买房子,要么就为了房子妥协你的理想,要么就找个同样理想主义的人一起生活,这种考验能让你的人生变得丰富,将来如果妥协了,要懂得鄙视自己!或许,我们一边懊恼着自己没有一个这样开明的老爸,一边思考着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成为这样的老爸,我们希望,不管是通过书信还是微信,这样的沟通和智慧应该永远存在着!

《见字如面》观后感5

  《见字如面》也好,《朗读者》也罢,都在——读,这种读,是有声音的读,是有情感的读,也是有选择的读,选择语速、选择重音、选择声调,等等。这是节目的亮点,可能也是和正常读书最大的不同。

  比如,电视节目节奏的推进是线性的,而读书则是可以跳跃的,甚至是可以停驻的、反复的、回旋的。比如读信,我不知道怎样的声音可以读出“意映卿卿如晤”,怎样的心情才能读出“少卿足下”,我不知道“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应该怎么表达,“我的良心就是你”应该怎么寻找重音。可是我知道,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每个人的体验可能都不一样。

  如果把电视和读书比作两个人,那么,电视读书节目就是电视在亲吻读书。只是,如钱钟书先生所说: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所以,像一些乐观者预计得那样,指望一两个电视节目来激发起国民的阅读风潮,改变目前的阅读现状,拯救日渐稀薄的读书,实在是一种天真的乐观。阅读的几乎带有宿命的衰落,远非一时一事所能改变。

  再者,读书被现代媒介裹挟的固然是走在时代潮流中的尴尬,但媒介的弊端却不是影响国民阅读水*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谈到*令人尴尬的国民阅读现状,有一组被经常引用的数据:*年人均读书4.58本,和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相比,相距甚远。

  这些国家,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都属于发达国家了,其国内的媒体不可谓不发达,其市场化、娱乐化的倾向,相比于国内来,不说高到哪里去,至少也不会低。实际上,国内的许多娱乐性综艺节目正是借鉴自这些发达国家的文娱市场。

  但是,为何他们在一种高度发达的大众传媒生态中,仍然能保持高水*的国民阅读状态。

  这里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古语说仓廪实知礼节,同时,从现代人类世界的国民阅读经验看来,也可以说一个,仓廪实而知诗书。良好的国民阅读习惯固然跟文化心理、公共文化服务有关,但另一个更具决定性的因素却是人。

  阅读是需要时间和闲暇的,若一国民众还处在一种大范围的疲于奔命状态,为基本的物质条件和保障殚精竭虑,要求他们多花些时间读书,终究显得强人所难。反过来,那些表现出很高国民阅读水*的国家,无不是经济条件较好、财富分配较佳的地方。人的生存境况与国民阅读之间,虽说不上严格的充分必要关系,但至少也是非常强的因果关系。

  电视读书节目于国民阅读习惯的塑造固然有益,但根本之策仍是在电视之外,在宣教之外。欲解读书之愁,需解人民之困。

《见字如面》观后感6

  尽管手写书信的时代已经悄悄溜走,但是《见字如面》仿佛文化界的一股清流,将书信最纯粹的一面展现在了大众面前。带领的观众重新温习书信里不为人知的`感动与记忆。《见字如面》以书信的方式重新唤起了*人民心中对书信的那份情愫。

  节目入选了差不多有一百多封信,不分时代、人物,真实全面的再现了*各个阶段。从春秋到民国,一直到现在,人性的善恶交织,时代的重檐迭荡,在书信里都得到了最好的表达。

  第一季的《见字如面》邀请了娱乐圈的诸多明星,例如林更新、张国立等人,他们用声音扮演写信人,在各大媒体以及现场观众的注视下把信件一封封读出来。这些信件里饱含着太多的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当每读一封信是,我都感觉是在重温一个历史场景,使自己置身其中,国破家亡、羁旅悲愁、盛世王朝一一通过文字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出来。当时的社会气象以及历史人物,仿佛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你的面前。

  书信是我国传统文化一大成就之一,守住传统,匠心以成。在当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生活里,电脑、手机等科技产品充斥着人们太多太多的生活时间,书信仿佛渐渐被人们所遗忘。而这样一、一档的综艺节目,仿佛又唤起了我对书信的热爱。心急的我立马给妈妈写了一封信。书信仿佛就是通往心灵的快递列车。每当落笔写信,或者读信,都能感觉到自己仿佛身临其境,沉浸于情感之中不能自拔。

  书信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嬉笑欢腾,但它却用最实在的方式打开人们的心灵。

  我爱《见字如面》,更爱书信。

《见字如面》观后感7

  还记得第一季看了一期,被某些不喜的环节淡去了兴趣,就没有再看。当时有些遗憾,这么好的一个素材节目,却被烹饪成了那样。

  偶然看到了第二季的.播出,封面是周迅,倒是有些惊喜。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看了第一期,每期划分主题的想法很棒,尤其是第一期沉重的生死话题让隔着屏幕的我,险些抑制不住眼眶里的泪水。信件选材空间范围更加宽广,尤其是还有一封现世儿子写给母亲的信。

  在读每封信之前,介绍信件的缘由方面更加详细了一些,能让观众在听信之前对信件的情感基调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在嘉宾解读方面,主持人终于不再抢词了,把话语更多的交给了解读嘉宾。正值锵锵三人行停播之际,梁文道也加入了见字如面,或许把主持人换成窦文涛就圆满了。解读的风格和我想象的有些不一样,许子东老师也许是为了欢迎初来的梁文道,更多地让梁文道掌握解读节奏。其实个人更喜欢许子东老师的娓娓道来,希望在之后的节目里两个人能更和谐的掌控解读节奏。

  在读信嘉宾方面,也多了不少惊喜,少了一些小鲜肉们,多了更有文化底蕴的嘉宾们,更加期待未出场的嘉宾们了,归亚蕾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优雅。

  觉得有些美中不足的是,为什么会加上了一些吃瓜群众来提问呢?感觉跟整个节目风格有些不搭。还有在读一些文言信件时,会用普通话代替,不过字幕还是文言文。其实,稍微有些文言功底的人理解这些信件的内容应该不难。个人觉得还是读文言,字幕改成可能会更好一些,也能向大众普及优秀的古文。

  不过瑕不掩瑜,第二季的确是惊喜,希望未来能涌现出更多的这种类型的节目,向大众普及人文关怀。

《见字如面》观后感8

  作为一个纯粹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的出现无疑是带着些冒险意味的。不似某些情感节目中以拆信为表、窥探丑闻为实的做法,《见字》走的是文化争鸣的路子,它选取的信件远至公元前223年*历史上的第一封家书,近至十多年前罗永浩写给俞敏洪的求职信。读信人不仅有时下热俏的鲜肉林更新,也有演艺界的泰山北斗张国立、归亚蕾老师等。

  根据撰信者真实身份的不同,读信人的选择也兼顾了性格、年龄等考量。另一边,因着信件年代久远,节目组还将涉及文言文的部分做了准确又保留意蕴的白话翻译,观众理解方便,也更易将思绪沉浸在信件诠释的过程中。而在第二现场,还有主持人翟毓红与杨雨、许子东两位文化嘉宾进行对谈,分享信件由来或解读深层涵义。这么看,倒有些《锵锵三人行》的意思。

  说起《锵锵》,儿时最爱看窦文涛、梁文道、许子东三大才子指天说地、谈笑风生,而今再见许老,脾气稍敛,但论事更为透彻直接。许是担心审核问题,主持人小翟与杨雨总是强加打断,观众与许老皆未能尽兴,十分可惜。另一位嘉宾杨雨是百家讲坛的常客,对纳兰容若偏爱有加的她是典型的感性派学者,解读时除偶尔掉书袋外,总不免将自我情感投射在信件中,于此,有观众戏称道:“杨雨读了很多书,而许子东读明白了很多书。”也是见仁见智了。

  除此之外,小翟作为主持人的控场能力也亟待提升,安静深沉的第一读信讲台,混搭着嘈杂急切的第二抒发现场,总归显得突兀。毕竟节目初衷,不过也是为了交待一句:我们总说得太多,却察觉不到想得太少。

  尽管第二现场略有缺憾,但读信现场却是诚意满满。三期里,个人最喜欢何冰和归亚蕾老师的演绎。何冰其人,二度摘得*话剧界最高奖项梅花奖,表演功底自然不容多说,但令我讶异的是,他打动我的并非慷慨激昂的情绪张力,而是在诠释一封由普通父亲撰写、以表达为子前途担忧的家书时,那份面对孩子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的真切。那封信的名字叫《其实爸妈也是装的》,拿捏“装”,多一分则油滑,少一分便拘束,幸而是何冰,让“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主题显得并不那么生硬、悲戚。

  三期节目里,我曾为两封信落过泪,一封是萧红在临终前写给弟弟的《有你们,*是不会亡的》,另一封是张晓风作为母亲写给全社会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而两封信的演绎者,都是归亚蕾老师。此处,原谅我无法用言语准确形容她声音的力量,只得截取她读张晓风的片段,让大家聊以感受。

  如今,《见字如面》在豆瓣的评分已高达9.3了,但我深知,与其他消费着颜值、笑料、绯闻的节目相比,《见字》注定只能是小众的狂欢。可我却期望它能撑得久一点,有第二季、第三季,有更多的人知道它,愿意停下小驻,并被它打动。笺短情长,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时光。

《见字如面》观后感9

  《见字如面》也好,《朗读者》也罢,都在——读,这种读,是有声音的读,是有情感的读,也是有选择的读,选择语速、选择重音、选择声调,等等。这是节目的亮点,可能也是和正常读书最大的不同。

  比如,电视节目节奏的推进是线性的,而读书则是可以跳跃的,甚至是可以停驻的、反复的、回旋的。比如读信,我不知道怎样的声音可以读出“意映卿卿如晤”,怎样的心情才能读出“少卿足下”,我不知道“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应该怎么表达,“我的良心就是你”应该怎么寻找重音。可是我知道,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每个人的体验可能都不一样。

  如果把电视和读书比作两个人,那么,电视读书节目就是电视在亲吻读书。只是,如钱钟书先生所说: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所以,像一些乐观者预计得那样,指望一两个电视节目来激发起国民的阅读风潮,改变目前的阅读现状,拯救日渐稀薄的读书,实在是一种天真的乐观。阅读的几乎带有宿命的衰落,远非一时一事所能改变。

  再者,读书被现代媒介裹挟的固然是走在时代潮流中的尴尬,但媒介的弊端却不是影响国民阅读水*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谈到*令人尴尬的国民阅读现状,有一组被经常引用的数据:*年人均读书4.58本,和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相比,相距甚远。

  这些国家,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都属于发达国家了,其国内的媒体不可谓不发达,其市场化、娱乐化的倾向,相比于国内来,不说高到哪里去,至少也不会低。实际上,国内的许多娱乐性综艺节目正是借鉴自这些发达国家的文娱市场。

  但是,为何他们在一种高度发达的大众传媒生态中,仍然能保持高水*的国民阅读状态。

  这里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古语说仓廪实知礼节,同时,从现代人类世界的国民阅读经验看来,也可以说一个,仓廪实而知诗书。良好的国民阅读习惯固然跟文化心理、公共文化服务有关,但另一个更具决定性的因素却是人。

  阅读是需要时间和闲暇的,若一国民众还处在一种大范围的疲于奔命状态,为基本的物质条件和保障殚精竭虑,要求他们多花些时间读书,终究显得强人所难。反过来,那些表现出很高国民阅读水*的国家,无不是经济条件较好、财富分配较佳的地方。人的生存境况与国民阅读之间,虽说不上严格的充分必要关系,但至少也是非常强的因果关系。

  电视读书节目于国民阅读习惯的塑造固然有益,但根本之策仍是在电视之外,在宣教之外。欲解读书之愁,需解人民之困。

《见字如面》观后感10

  关正文说,筹备《见字如面》,最艰难的莫过于信件选择,最让人惊喜也是这些入选信件。几乎每一封信件都会让人感到意外,每一封信都有一种特殊的力量敲击人心。

  数十位文化名人和信件收集家、多家信件博物馆和档案馆参与了节目所需的信件收集推荐工作。

  节目入选的一百多封信件,跨越古今,涵盖*历史的诸多阶段。从春秋时代的第一封私人家书,到魏晋唐宋,从晚晴民初一直到现在。

  关正文介绍,最终入选信件强调了关涉历史的重要性、当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内容的有趣性。但所有标准最终其实只有一个: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

  最终入选的信件,包括那些影响世界、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包括已成历史的社会生活的有趣片段和截面。

  一百多封信件呈现出对应复杂历史的丰富的多样性。有求爱信也有分手信,有战争中敌对双方的*静通信,也有父子间唇枪舌剑的激越交锋,有名人不为人知的心事,也有荒唐年代的锥心往事。无论是情感状态、价值观念还是文字风格,都是多元呈现。

  历史的不断重复,人性的善恶交织,让信中的生活跟今天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所有的历史因此也都成了当代史,成了人们身边的历史。

  入选的那封2249年前由秦国将士黑夫和惊两兄弟写的家书中,已然定型了今天信件的模样。

  兄弟俩除了殷殷问候家人之外,也毫不隐晦地直接向家人要钱要新衣服,此外还告知,官府因为他俩卫国有功已经给家里授予爵位,文书应该已经送到。

  这封信是黑夫和惊的大哥衷的陪葬品。用两封信陪葬,其中的兄弟情深可见一斑;此外,从信中也可看出:分封授爵光宗耀祖从来都是将士敢死的动力;即使强盛如秦,也管不起将士的衣服和零花钱。

  记现场宣读的所有古代书信都被翻译成了生动的。古文变得亲切,也变得陌生。

  在关正文眼里,这是一个回到常识的过程。“*几千年的文明是异常丰富的,不然也活不到今天。我们今天世界几乎所有的遭遇、所有的情感,古人全都经历过。大家未必要去爱古文,但通过读懂他们写的那些信,大家一定不会感觉那是发生在古代,一定会感同身受,也一定会爱上古人。”


何冰见字如面节目观后感3篇(扩展2)

——《见字如面》观后感10篇

《见字如面》观后感1

  作为一个纯粹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的出现无疑是带着些冒险意味的。不似某些情感节目中以拆信为表、窥探家庭丑闻为实的做法,《见字》走的是文化争鸣的路子,它选取的信件远至公元前223年*历史上的第一封家书,近至十多年前罗永浩写给俞敏洪的求职信。读信人不仅有时下热俏的鲜肉林更新,也有演艺界的泰山北斗张国立、归亚蕾老师等。

  根据撰信者真实身份的不同,读信人的选择也兼顾了性格、年龄等考量。另一边,因着信件年代久远,节目组还将涉及文言文的部分做了准确又保留意蕴的白话翻译,观众理解方便,也更易将思绪沉浸在信件诠释的过程中。而在第二现场,还有主持人翟毓红与杨雨、许子东两位文化嘉宾进行对谈,分享信件由来或解读深层涵义。这么看,倒有些《锵锵三人行》的意思。

  说起《锵锵》,儿时最爱看窦文涛、梁文道、许子东三大才子指天说地、谈笑风生,而今再见许老,脾气稍敛,但论事更为透彻直接。许是担心审核问题,主持人小翟与杨雨总是强加打断,观众与许老皆未能尽兴,十分可惜。另一位嘉宾杨雨是百家讲坛的常客,对纳兰容若偏爱有加的她是典型的感性派学者,解读时除偶尔掉书袋外,总不免将自我情感投射在信件中,于此,有观众戏称道:“杨雨读了很多书,而许子东读明白了很多书。”也是见仁见智了。

  除此之外,小翟作为主持人的控场能力也亟待提升,安静深沉的第一读信讲台,混搭着嘈杂急切的第二抒发现场,总归显得突兀。毕竟节目初衷,不过也是为了交待一句:我们总说得太多,却察觉不到想得太少。

  尽管第二现场略有缺憾,但读信现场却是诚意满满。三期里,个人最喜欢何冰和归亚蕾老师的演绎。何冰其人,二度摘得*话剧界最高奖项梅花奖,表演功底自然不容多说,但令我讶异的是,他打动我的并非慷慨激昂的情绪张力,而是在诠释一封由普通父亲撰写、以表达为子前途担忧的家书时,那份面对孩子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的真切。那封信的名字叫《其实爸妈也是装的》,拿捏“装”,多一分则油滑,少一分便拘束,幸而是何冰,让“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主题显得并不那么生硬、悲戚。

  三期节目里,我曾为两封信落过泪,一封是萧红在临终前写给弟弟的《有你们,*是不会亡的》,另一封是张晓风作为母亲写给全社会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而两封信的演绎者,都是归亚蕾老师。此处,原谅我无法用言语准确形容她声音的力量,只得截取她读张晓风的片段,让大家聊以感受。

  如今,《见字如面》在豆瓣的评分已高达9。3了,但我深知,与其他消费着颜值、笑料、绯闻的节目相比,《见字》注定只能是小众的狂欢。可我却期望它能撑得久一点,有第二季、第三季,有更多的人知道它,愿意停下小驻,并被它打动。笺短情长,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时光。

《见字如面》观后感2

  近期,一档读信的节目火了:一封封信,几位老戏骨的深情讲述,使得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引起观众的共鸣。

  随后,央视的《朗读者》火热开播。3月4日,麦家登上讲台,现场朗读了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并分享自己与儿子麦恩的一段往事,让观众不觉间涕泪俱下,有人甚至将这封信封为“2017最感人家书”。

  《查令十字街84号》里写道:“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不被察觉。”而书信,正是这样的保留情意和时间的特别方式。

  书信,历来是人们流露真情的方寸之地。家人之间,通过家信能够淋漓畅快地表达真切的关爱;情人之间,有时候当面无法表述的情感,通过书信就能够向对方表达出口语无法传递的细腻、动人的情感。

  当人们在电视上津津有味地聆听一封书信时,他们聆听的是什么?其实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心理的共振。

  仔细看,观众不难看出,整个读信过程,归亚蕾的眼睛都是通红充血状态,这是她为准备节目而熬红的。她把自己要读的信件反反复复地看,少说也读过二三十遍,很多信件都到了可以脱稿的地步。

  张国立也在第一期中两次登台,一次他演绎一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一次他和王耀庆携手演绎黄永玉和曹禺的往来书信。朗读韩愈脑路清奇地给鳄鱼写信时他敲山震虎、恣肆挥洒,演绎*莎士比亚曹禺回复朋友黄永玉率真的艺术批评时,他收敛沉潜,豁达稳重。

  对于一个身兼数职的当红实力派而言,张国立的行程从来都是满满当当,但他仅听到“见字如面”四个字,就被深深打动,毅然决定挤出时间前来。对于张国立来说,表演艺术家的称谓实至名归。观众对于他的每一次亮相都给予高度赞赏,认为他都已经不是表演,而分明就是最真实自然的写信人本身。

  台湾演员王耀庆,在《见字如面》舞台上一扫过去观众对他“全*最适合扮演金领的演员”的定式思维,展现自己的多元形象塑造才华。“一张面孔下隐藏着无数的可能性”成为观众通过《见字如面》对原本就魅力四射的王耀庆新认识。而他自己也表示,在《见字如面》投入到完全不同的写信人的角色里,非常具有挑战性,也非常过瘾。

《见字如面》观后感3

  看了两期《见字如面》,喜欢得紧。它从众多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犹如文化界拂过一丝春风,心旷神怡。听信中内容,也如饮清泉,甘之若饴。

  嘉宾老师说,书信正在走向消亡,但它承载的文化及文明不应该被消亡。它应该转移到电子媒体和互联网上去,我们现在就在做这样的事。

  不觉便想到曾经的自己,与家人、好友、笔友通信的年岁。十月回老家,还将那一盒子保存完好的一百多封书信翻出来,夜深人*在灯下,通读了一遍,内心沉浸于对当日情景的回忆中。一边回想是哪些年,哪些月的事,一边不禁感慨万千。

  写信人早已不知去向,只剩读信人怅然若失。世事无常,万物都不足以长久倚赖。

  看那时的信,有种纯粹的美。在信中聊的尽是些细微的心绪起伏、变化,一种情绪都要写满几页信笺来表达,好像那样才完整,搁笔时,竟还有种娇羞之感。

  后来那些与我通信之人,都失去了消息,他们曾在我生命里出现过,而后便渐远无书,那些不便宣之于口却全藏在字底的情愁,恐怕一去不复返了。

  《见字如面》的第一期,我很喜欢萧红写给弟弟的信,文字返璞归真,像是唠家常一样,情感并不是呐喊式的浓烈,却也承载着不可说的手足情深。

  我会想念在大学时期,与妹妹通信的日子。妹妹走上社会较早,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早已懂得世事艰辛,可她从来不与我说。我在学校念书,住在象牙塔里,与她说的都是些理想主义的话。于她而言,她的理想早已死在弃学的前夜。

  但她仍然支持我,每次在信里无比骄傲的告诉我,姐姐是她最崇拜的人,并以此激励自己,要努力工作,助姐姐实现愿望。现在读来,无比触动。

  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我北上抵京,在一家做书画的公司上班,我去报道的那天,因为行李较多,是妹妹送我去的。返回的时候,老板开车送妹妹去地铁口。

  在车上,老板与妹妹唠家常,闲聊起我时,妹妹很骄傲地说,我姐姐以前成绩好,会写文章。她很厉害的,以前作文还得过奖,常在班上当范文诵读的。

  那时候,我非常不情愿她在别人面前如此说,若是有个地洞,当时必定钻进去了。我全程都是黑脸的,只有妹妹还是一副骄傲的表情,真正是以我傲的。

  现在想来,家人以你为傲,打心底崇拜你,那是真的爱你啊。

  当归亚蕾读到萧红写给的弟弟的那封信的最后几句,只觉明天的明天又在哪里:

  虽然我给的你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道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的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给忘了。

  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而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

  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

  想象萧红独自孤零零的躺在香港的病床上,来写这样一封信,何年何月再与弟弟见面,竟遥遥无期,只叹,那一别从此永诀。

  我又感慨,从前车马都慢,书信很远,一别再也不见,也有伤怀,并不尽是“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般美好。

  现在通讯发达,智能时代,想见一个人,几个小时后就能见到。即便不能当面见,通电话也能听到声音,视频连接还能在屏幕这端见到对方。总能很有效的一遣相思之苦。

  时代的发展,使其一些东西消亡,在某种程度上,也使人类进入更便捷的社会,到底好与不好?

《见字如面》观后感4

  打造纯美网综《见字如面》,是关正文和他的团队对当下文化节目现状的一种回应。

  这些年网络综艺大热,除了主流媒体,在市场化的网络世界,文化节目并不具有让人兴奋的想象力。现在充斥在互联网市场或者电视荧幕上更多的还是那种浅层娱乐节目。

  但关正文和他的团队却始终用“要做那些真正对大众有学习传承价值”的标准要求自己,去做那些具备足够传播效力的优质原创节目。

  《见字如面》合作方黑龙江卫视节目部副主任*就开机发布会上表示,当电视台萌生出做一档经典极美、真正有深度、有文化且具差异化的节目时,他们立马就找到了《*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两档节目的创意制作方实力文化。

  从现场观察,《见字如面》对单一表演元素的细节追求堪称精致,明星要求准备充分,表演也绝不允许注水,即使是一个人的舞台也要被演绎地跌宕起伏、趣味横生。

  林更新就表示,这是他从艺以来最认真最走心的一档节目。以前他参加别的节目,只要带肉体过去就行,参加《见字如面》,他必须肉体和灵魂同行。

  实力派何冰,用绝对专业的"表现,震撼全场。从不参加任何综艺节目的他,看到《见字如面》的节目形态,立马决定参加。如何拿捏每一封信的表演尺度,对他这样的老戏骨都是新的挑战。他相信会有很多人喜欢它。

  《见字如面》的另一合作方是环球网,其副总经理兼总编辑朱研全程观摩了开机当天的录制。

  她特别激动地表示,环球网希望《见字如面》这样优秀的*文化节目能通过环球网的*台让全世界看到。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个节目让整个社会看到,不浮躁的文化事业,踏踏实实的创作,纯粹唯美的产品,*大众会非常喜欢,在商业上也是可以非常成功的。

  策划顾问之一、*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馆长张丁非常看好《见字如面》,认为这样精致纯粹的节目将唤起大众对书信的重新认识,他相信,书信,在未来会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关正文认为,人类文化有强烈的自我修复功能,不会老拿无聊当有趣。“网综前两年红火的卖傻卖萌的节目现在已经被卖聪明卖智慧换代了。”他笃信,纯美网综《见字如面》的出世,将让网络综艺不再只是走肾而已。

《见字如面》观后感5

  书信,这样一种已经濒临绝迹的文学形式,通过这样的综艺节目再次进入人们的生活,在娱乐之余,更多的是得到了一些醒悟吧!说不定现在的小孩们都不知书信为何物,而只知qq、微信,可我一直就对诉诸于笔端的书信有些微妙的好感,曾经也有过一两笔友,也曾保留着几封书信,偶尔翻出来读读,往往能找到回忆的闸门,让曾经的故事宣泄而出,这种感觉已不可多得了,不免令人唏嘘!

  节目里挑选的书信,都是一段真实的历史重现,而不是旁人杜撰的野史,那些文字里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再通过台词功力深厚的读信人渲染演绎,真真觉得比看一场耗资巨大的电影场景更让人觉得舒心,何冰读的那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让人深有感触,把一碗鸡汤熬出了别样的味道,他为了养家,放弃了自己的拍照理想,去做各种能赚大钱的工作,天真的"以为等有了钱同样可以实现理想,可不曾想最终却力不从心了,当然因为他的放弃理想却成就了自己儿子的追求理想,但他也不是让他为所欲为,他说房子是靠一个男人自己挣,要么你一边理想主义的生活一边挣够钱买房子,要么就为了房子妥协你的理想,要么就找个同样理想主义的人一起生活,这种考验能让你的人生变得丰富,将来如果妥协了,要懂得鄙视自己!或许,我们一边懊恼着自己没有一个这样开明的老爸,一边思考着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成为这样的老爸,我们希望,不管是通过书信还是微信,这样的沟通和智慧应该永远存在着!

《见字如面》观后感6

  从《见字如面》合集第一期,观众可以看到,每期60分钟的时长里有至少七封信,除了明星的演绎之外,还有文化嘉宾坐阵第二现场,品鉴明星的表扬,并对每封信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逐一进行阐释和解读。

  第一期节目,《见字如面》就如同开出一部时光穿梭专列,大千世界,人生百味,云集至此20xx全屏首档读信节目《见字如面》观后感读后感。

  8位写信人跨越古今,既有2200多年前的秦扫*军中的大头兵黑夫和惊,又有唐代大家韩愈,民国洛神萧红,当今艺坛宿将黄永玉、曹禺,宝岛歌后邓丽君和蔡琴;而收信人更是洋洋洒洒,父母高堂,好友亲眷、吃瓜群众,甚至还有一条鳄鱼!

  8封信给出情感体验也非常丰富:黑夫与惊与家人的儿女情长、与他们的大哥衷至死不渝的兄弟情深;萧红把对弟弟的思念上升为对抗战取胜的信念:*有你们,*不会亡的;韩愈借骂鳄鱼,祭出这篇指桑骂槐敲山震虎的檄文,一片拳拳爱民之心;蔡琴为前夫杨德昌去世致媒体的*,呈现出一个女人的深情与失落、痛苦与超脱,更表达了一个女人的大爱;黄永玉与曹禺之间呈现的是君子之交真如铁,披肝沥胆,见骨见血,而邓丽君和她亦师亦友的老师庄奴的交往,则呈现了友情的另一面,欢快轻灵,心心相印。

  第二期即将上线的节目,从前两天推出的单曲看既有民国才女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又有“三体老爸”刘慈欣用科幻向女儿抒情,真可谓跨度奇伟。这一集,即将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情感巅峰体验?销魂蚀骨的爱情?感天动地的亲情?奇幻美妙的友情?让我们拭目以待,洗耳恭听。

《见字如面》观后感7

  还记得第一季看了一期,被某些不喜的环节淡去了兴趣,就没有再看。当时有些遗憾,这么好的一个素材节目,却被烹饪成了那样。

  偶然看到了第二季的播出,封面是周迅,倒是有些惊喜。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看了第一期,每期划分主题的想法很棒,尤其是第一期沉重的生死话题让隔着屏幕的我,险些抑制不住眼眶里的泪水。信件选材空间范围更加宽广,尤其是还有一封现世儿子写给母亲的信。

  在读每封信之前,介绍信件的缘由方面更加详细了一些,能让观众在听信之前对信件的情感基调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在嘉宾解读方面,主持人终于不再抢词了,把话语更多的交给了解读嘉宾。正值锵锵三人行停播之际,梁文道也加入了见字如面,或许把主持人换成窦文涛就圆满了。解读的风格和我想象的有些不一样,许子东老师也许是为了欢迎初来的梁文道,更多地让梁文道掌握解读节奏。其实个人更喜欢许子东老师的娓娓道来,希望在之后的节目里两个人能更和谐的掌控解读节奏。

  在读信嘉宾方面,也多了不少惊喜,少了一些小鲜肉们,多了更有文化底蕴的嘉宾们,更加期待未出场的嘉宾们了,归亚蕾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优雅。

  觉得有些美中不足的是,为什么会加上了一些吃瓜群众来提问呢?感觉跟整个节目风格有些不搭。还有在读一些文言信件时,会用普通话代替,不过字幕还是文言文。其实,稍微有些文言功底的人理解这些信件的内容应该不难。个人觉得还是读文言,字幕改成可能会更好一些,也能向大众普及优秀的古文。

  不过瑕不掩瑜,第二季的确是惊喜,希望未来能涌现出更多的这种类型的节目,向大众普及人文关怀。

《见字如面》观后感8

  我上一次写长信大约是在高三的时候,也就是八年前了,那时候被限制用手机,书信里还保留着最后的情感记忆。情动的,茫然的,争执的,琐碎的,每每翻起,见字如晤。而现在,我们都退化到不费心思的只发微信短句寒暄聊天了。

  好可惜,那些很真挚情感的表达方式仿佛在文化中断层了。接着我们会发现不知如何写信,快速的生活反而让人变得迟钝。

  白岩松说,你有多久没谈心了?现代网络中,各种朋友圈,你可以跟很多人聊天,但却找不到人谈心。其实是一样的,谈心就像写信,只是不同时代为了真挚的交流采取的不同方式罢了。

  但我们逐渐摒弃了这些。因为我们节奏快,因为我们不愿等待。

  那样太可怕了。

  我记得看《最好的时光》时候,最打动我的不是张震跑了好多个地方去找舒淇,而是最初他要去当兵前,到舒淇打工的台球室,对她欲言又止,直到店打烊他走了,不出一会又回来敲门板,对她说“我写信给你”。那种辗转,犹豫,情动的一刻,就是最好的时光。虽然放在今天用微信表白心动依然是会存在,但今天可能拒绝更快,因为缺乏等待。

  当然也不仅限于情信,只做一比方,我们需要反思。

  今天看了第一期《见字如面》,节目想法很好,请来几个名家念信,信念出来是对的,有的信婉转隽秀,有的信铿锵有力,有的信诙谐风趣,也有的信饱含深情。

  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文采斐然,良工不示人以朴,王耀庆演绎也堪称本期最佳。

  就情感而言,更触动于萧红的信,如果能让汤唯来读或许更好,她演的《黄金时代》让我觉得萧红就是她那个样子那个气质的。萧红写这封信时的年龄也都是与汤唯现在相仿的。感念于那句“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给忘了”,还有那句“*有你们,*是不会亡的”,萧红的一生很短暂,充满了寒冷、苦闷与饥饿,但她的文字总是柔和、坚定也饱含希望,是她的伟大之处。

  节目缺点是对信的解读太浮于表面,首先女主持人的功力不行,功课也没做足,其次女教授虽然学富五车,但俨然疏于揣测作者内心用意,解读略有偏颇。

《见字如面》观后感9

  林更新是《见字如面》第一位登台的读信人,打头炮登上一个全新的节目,对于一个要和一众资深戏骨同台飚戏年轻演员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林更新告诉节目组,其他节目他从不准备,只要带着身体去搞笑,这次他必须得走心——这是他从艺以来最走心的一档综艺节目。为此,他提前四五天非常认真地准备,每一封信只要有不清楚的读音和字义,都认真标注,那段时间,拍戏收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读信。最终,观众在《见字如面》见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林更新:谦逊、低调,谨慎、认真,让观众大呼惊艳。

  72岁的著名演员归亚蕾在合集第一期中两次登台,分别演绎了民国文学洛神萧红和台湾金曲歌后蔡琴。这两位写信人写信的时候都比她年纪小很多,尤其萧红,当时也不过三十。但归亚蕾用她那被漫漫岁月抚摸过的低柔嗓音缓缓读出两位不同时代不同身份女性的不同心声时,格外熨帖人心。

  归亚蕾是本季《见字如面》最早确定加盟的演员。已经在美国定居多年的她,此前未上过任何综艺节目,但《见字如面》这档节目的文化性及能让人思考的特性打动了她。她不但专程从美国前来参加节目录制,而且完全是以准备影视剧的状态来准备读信,深入了解每一个写信人,沉浸在每一封信中,让自己成为写信人。

  仔细看,观众不难看出,整个读信过程,归亚蕾的眼睛都是通红充血状态,这是她为准备节目而熬红的。她把自己要读的信件反反复复地看,少说也读过二三十遍,很多信件都到了可以脱稿的地步。

  张国立也在第一期中两次登台,一次他演绎一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一次他和王耀庆携手演绎黄永玉和曹禺的往来书信。朗读韩愈脑路清奇地给鳄鱼写信时他敲山震虎、恣肆挥洒,演绎*莎士比亚曹禺回复朋友黄永玉率真的艺术批评时,他收敛沉潜,豁达稳重。

  对于一个身兼数职的当红实力派而言,张国立的行程从来都是满满当当,但他仅听到“见字如面”四个字,就被深深打动,毅然决定挤出时间前来。对于张国立来说,表演艺术家的称谓实至名归。观众对于他的每一次亮相都给予高度赞赏,认为他都已经不是表演,而分明就是最真实自然的写信人本身。

  台湾演员王耀庆,在《见字如面》舞台上一扫过去观众对他“全*最适合扮演金领的演员”的定式思维,展现自己的多元形象塑造才华。“一张面孔下隐藏着无数的可能性”成为观众通过《见字如面》对原本就魅力四射的王耀庆新认识。而他自己也表示,在《见字如面》投入到完全不同的写信人的角色里,非常具有挑战性,也非常过瘾。

《见字如面》观后感10

  我上一次写长信大约是在高三的时候,也就是八年前了,那时候被限制用手机,书信里还保留着最后的情感记忆。情动的,茫然的,争执的,琐碎的,每每翻起,见字如晤。而现在,我们都退化到不费心思的只发微信短句寒暄聊天了。

  好可惜,那些很真挚情感的表达方式仿佛在文化中断层了。接着我们会发现不知如何写信,快速的生活反而让人变得迟钝。

  白岩松说,你有多久没谈心了?现代网络中,各种朋友圈,你可以跟很多人聊天,但却找不到人谈心。其实是一样的,谈心就像写信,只是不同时代为了真挚的交流采取的不同方式罢了。

  但我们逐渐摒弃了这些。因为我们节奏快,因为我们不愿等待。

  那样太可怕了。

  我记得看《最好的时光》时候,最打动我的不是张震跑了好多个地方去找舒淇,而是最初他要去当兵前,到舒淇打工的台球室,对她欲言又止,直到店打烊他走了,不出一会又回来敲门板,对她说“我写信给你”。那种辗转,犹豫,情动的一刻,就是最好的时光。虽然放在今天用微信表白心动依然是会存在,但今天可能拒绝更快,因为缺乏等待。

  当然也不仅限于情信,只做一比方,我们需要反思。

  今天看了第一期《见字如面》,节目想法很好,请来几个名家念信,信念出来是对的,有的信婉转隽秀,有的信铿锵有力,有的信诙谐风趣,也有的信饱含深情。

  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文采斐然,良工不示人以朴,王耀庆演绎也堪称本期最佳。

  就情感而言,更触动于萧红的信,如果能让汤唯来读或许更好(她演的《黄金时代》让我觉得萧红就是她那个样子那个气质的),萧红写这封信时的年龄也都是与汤唯现在相仿的。感念于那句“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给忘了”,还有那句“*有你们,*是不会亡的”,萧红的一生很短暂,充满了寒冷、苦闷与饥饿,但她的文字总是柔和、坚定也饱含希望,是她的伟大之处。

  节目缺点是对信的解读太浮于表面,首先女主持人的功力不行,功课也没做足,其次女教授虽然学富五车,但俨然疏于揣测作者内心用意,解读略有偏颇。


何冰见字如面节目观后感3篇(扩展3)

——见字如面综艺何冰观后感

见字如面综艺何冰观后感1

  正如节目的名字《见字如面》四个字一样,信件本身的厚重和明星们饱含深情的朗诵,在听者的脑海里不断涌现出画面感。

  战国时期秦国士兵写给家里的家书,让寄些钱过来,念叨的也都是细碎的家庭琐事。

  蔡琴在杨德昌逝世后写给媒体的信里的每一句,都是一个女人甘心放手成全后的无声叹息。蔡琴跟杨德昌保持了十年无性婚姻,十年后,杨德昌告诉蔡琴他喜欢上了别的女人,蔡琴当机立断成全他的幸福。

  在信中,蔡琴说:“我怎么告诉外头,我都还来不及感受呢。”“我脱口轻喊出一句:杨德昌,你怎么可以就这样走了呢?”“作为一个女人,他给我的寂寞多过甜蜜。”“至于我们所有过往的点滴,我自己品尝,就当做我活着时永远的秘密”。

  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在诉说着一个女人的心酸和苦楚,和深沉的爱以及余生的遗憾。杨德昌可以说:“十年感情,一片空白”,蔡琴却依然深情:“我是在全部的付出”。一段让人唏嘘的前程往事。

  萧红离世不久前写给弟弟的心,看似*淡却字字揪心。

  萧红开头写到:“可弟,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记得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们玩着,看着我离开家,你连招呼都不招呼,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时隔六七年,你也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在收到信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我总记着那顽皮的小孩子是你,会写了这样的信的哪能够是你啊?”

  这封信代入感极度强烈,就是这样的啊,在姐姐的眼里,弟弟永远都是那个不懂事的让人牵挂的小孩。

  突然发现我已有数十年未曾提起笔写一封信了,书信这种联络情感的方式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了。估计00后从未真正收到或是寄出过一封信吧。幸运的是我曾经经历过书信时代,在十几年前我上初中的时候,还交过笔友。

  那时候互联网并不发达,人们除了打电话以外还会写信。那时候流行看少男少女之类的杂志,在杂志的最下方通常刊登有交友信息。大多都是学生发布的,写上自己的姓名(通常是笔名)、性别、年龄、兴趣爱好、通常再加上一句俗气的座右铭,再留下自己的详细地址。书的每一页都有,你翻完整本书,找到你感兴趣的人可以给他(她)写信。好像今天的微信附近的人或是摇一摇,却比微信单纯了许多。

  我忘记了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情鼓起勇气写出了我的第一封也是唯一一封交友信,我记得我是写给了一个河北某初中的男生,他的笔名叫枫叶,我很快收到了他的回信, 我们一来一往隐约写了快两年的信。

  那些信在搬家的时候遗失了,现在我基本上忘了信里写了什么,却依然记得漫长的等信过程和收到信迫不及待打开时的雀跃。十几岁的时候我们会关注什么呢,大概都是考试成绩、同学关系、鸡毛蒜皮的小事和无处诉说的青春心事。可是那种仪式感般的郑重与用心却是任何聊天软件都无法取代的。


何冰见字如面节目观后感3篇(扩展4)

——《见字如面》观后感10篇

《见字如面》观后感1

  书信,这样一种已经濒临绝迹的文学形式,通过这样的综艺节目再次进入人们的.生活,在娱乐之余,更多的是得到了一些醒悟吧!说不定现在的小孩们都不知书信为何物,而只知qq、微信,可我一直就对诉诸于笔端的书信有些微妙的好感,曾经也有过一两笔友,也曾保留着几封书信,偶尔翻出来读读,往往能找到回忆的闸门,让曾经的故事宣泄而出,这种感觉已不可多得了,不免令人唏嘘!

  节目里挑选的书信,都是一段真实的历史重现,而不是旁人杜撰的野史,那些文字里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再通过台词功力深厚的读信人渲染演绎,真真觉得比看一场耗资巨大的电影场景更让人觉得舒心,何冰读的那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让人深有感触,把一碗鸡汤熬出了别样的味道,他为了养家,放弃了自己的拍照理想,去做各种能赚大钱的工作,天真的以为等有了钱同样可以实现理想,可不曾想最终却力不从心了,当然因为他的放弃理想却成就了自己儿子的追求理想,但他也不是让他为所欲为,他说房子是靠一个男人自己挣,要么你一边理想主义的生活一边挣够钱买房子,要么就为了房子妥协你的理想,要么就找个同样理想主义的人一起生活,这种考验能让你的人生变得丰富,将来如果妥协了,要懂得鄙视自己!或许,我们一边懊恼着自己没有一个这样开明的老爸,一边思考着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成为这样的老爸,我们希望,不管是通过书信还是微信,这样的沟通和智慧应该永远存在着!

《见字如面》观后感2

  前段时间翻看《半月谈》,偶然看到一篇题为《书信或逝情怀未老》的文,被这题打动了,认真看了起来。文中开篇便提到《见字如面》第一期演员嘉宾王耀庆读画家黄永玉写给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一封信,信中引用莎翁《马克白》里的一句话:“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书信写作被称为“最温柔的艺术”。许多人怀念手写书信时代,是因为通信的快乐本身来自两个层面,一是书写,二是等待。”

  这些就是我认识《见字如面》的经过,接着便一口气的.看完了十多期,每一期,我都是很有代入感地去看,摘记下。最初的原因是喜欢听故事,而书信打开了历史。一直看到后来,不管是数百数千年前的古韵、英勇就义前的绝命书、名人间的书信还是质朴的家书,我都爱听。他们把我带进一个个鲜活的时代场景和人生故事里,去领会那代人的精神情怀和生活智慧。因为是很投入的去听,我的感受有时是热血沸腾、有时是浪漫少女心、有时是感动极了,这就是书信的力量吧!每封书信读完后会有嘉宾老师去讲解书信背后的故事,我们总是感叹:“他这样一个人,居然会写这样一封信!”的确,我们有一些话不容易说出口,写下来反倒可以更清楚、更深情的表达,这就是书信的力量吧!

  观后感有三点。其一,节目的宗旨和意义好,用书信打开历史,传播了正能量。其二,读信人演绎的好,拆信人解读的好。对于像我这样的“历史文盲”,从来都只靠死记硬背,却从来知之甚少。我们看完节目后,总归是涨了点知识,可能中小学生还提高了语文水*,这比玩手机打游戏会更有营养的。其三,感动的泪流满面,一塌糊涂之余,让人思考,感悟良多。

《见字如面》观后感3

  今日下午观赏了《见字如面》,尤在读闻一多信件时不知觉潸然泪下。节目制作方成功地营造出文学氛围,让人确是搭载着信件,穿越时空,对话于古人。在现实生活中,也许你是理性的经济学家,也许你是严谨的科学家,也许你是只跟数字说话的程序员,但在这个节目中,导演成功地将你拉入一个充满文学气息的殿堂。

  除却节目配以优秀的朗诵者、合适的灯光、精挑细选出的信件这些因素,我谈谈让我深有感触的两点。

  一、100%的真实感;唯有当事人亲身经历的、最真实的情感足以感染他人。信件乃当事人所写,不假他人之手,不被粉饰涂改,所以显得真诚厚重。我们发现,当一个人的心不同意他口中所言时,他的姿态与表现是令人尴尬的,而这种尴尬断难使旁人产生共鸣。今年春晚许多人在回忆陈佩斯,有这样一则评论让我印象深刻:“那时的演员表演时透出一股子自信,把自己内心认同的观点、现象幽默的表达出来,自然能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现在的演员机械式的演绎、生硬的情感切入,脱离了实际,他们现实生活中会是这样吗?肯定不是的。”这评论恰是精辟,真实是真人秀的实质,共鸣因它、尴尬也因它。

  二、历史的交互;这样一封信件,它不是来自于这个时代,它描绘的不是这个时代的物欲纵横、房价飙升,而是浓缩了那个时代,或是抗日将领的民族大义,或是五四青年的高远志向,或是三毛的爱情与孤独……这些信与我们隔了一个时代,或是一段历史,我们感觉新奇,更甚至,它使我们感觉清醒。活在当下历史前进步伐当中的你我,通常无法突破时代的限制,因此我们的认知、思维、价值观都刻上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烙印。那么,同样的事情,不同时代的人是如何地思考与选择呢?因此,这种历史的交互确是令人陶醉。

  下文附上闻一多在五四期间写给父母的信件《孩儿在此帮忙,绝不会有任何危险》内容节选:

  国家至此地步,神人交怨,有强权,无公理,全国人民瞢然如梦,或则敢怨而不敢言,独一般学生敢冒不韪,起而抗之。虽于事无大济,然而其心可悲,其志可嘉,其勇可佩。且男在校中,颇称明大义,仅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非谓有男国即不亡,乃国家养育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

《见字如面》观后感4

  看了两期《见字如面》,喜欢得紧。它从众多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犹如文化界拂过一丝春风,心旷神怡。听信中内容,也如饮清泉,甘之若饴。

  嘉宾老师说,书信正在走向消亡,但它承载的文化及文明不应该被消亡。它应该转移到电子媒体和互联网上去,我们现在就在做这样的事。

  不觉便想到曾经的自己,与家人、好友、笔友通信的年岁。十月回老家,还将那一盒子保存完好的一百多封书信翻出来,夜深人*在灯下,通读了一遍,内心沉浸于对当日情景的回忆中。一边回想是哪些年,哪些月的事,一边不禁感慨万千。

  写信人早已不知去向,只剩读信人怅然若失。世事无常,万物都不足以长久倚赖。

  看那时的信,有种纯粹的美。在信中聊的尽是些细微的心绪起伏、变化,一种情绪都要写满几页信笺来表达,好像那样才完整,搁笔时,竟还有种娇羞之感。

  后来那些与我通信之人,都失去了消息,他们曾在我生命里出现过,而后便渐远无书,那些不便宣之于口却全藏在字底的情愁,恐怕一去不复返了。

  《见字如面》的第一期,我很喜欢萧红写给弟弟的信,文字返璞归真,像是唠家常一样,情感并不是呐喊式的浓烈,却也承载着不可说的手足情深。

  我会想念在大学时期,与妹妹通信的日子。妹妹走上社会较早,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早已懂得世事艰辛,可她从来不与我说。我在学校念书,住在象牙塔里,与她说的都是些理想主义的话。于她而言,她的理想早已死在弃学的前夜。

  但她仍然支持我,每次在信里无比骄傲的告诉我,姐姐是她最崇拜的人,并以此激励自己,要努力工作,助姐姐实现愿望。现在读来,无比触动。

  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我北上抵京,在一家做书画的公司上班,我去报道的那天,因为行李较多,是妹妹送我去的。返回的时候,老板开车送妹妹去地铁口。

  在车上,老板与妹妹唠家常,闲聊起我时,妹妹很骄傲地说,我姐姐以前成绩好,会写文章。她很厉害的,以前作文还得过奖,常在班上当范文诵读的。

  那时候,我非常不情愿她在别人面前如此说,若是有个地洞,当时必定钻进去了。我全程都是黑脸的,只有妹妹还是一副骄傲的表情,真正是以我傲的。

  现在想来,家人以你为傲,打心底崇拜你,那是真的爱你啊。

  当归亚蕾读到萧红写给的弟弟的那封信的最后几句,只觉明天的明天又在哪里:

  虽然我给的你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道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的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给忘了。

  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而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

  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

  想象萧红独自孤零零的躺在香港的病床上,来写这样一封信,何年何月再与弟弟见面,竟遥遥无期,只叹,那一别从此永诀。

  我又感慨,从前车马都慢,书信很远,一别再也不见,也有伤怀,并不尽是“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般美好。

  现在通讯发达,智能时代,想见一个人,几个小时后就能见到。即便不能当面见,通电话也能听到声音,视频连接还能在屏幕这端见到对方。总能很有效的一遣相思之苦。

  时代的发展,使其一些东西消亡,在某种程度上,也使人类进入更便捷的社会,到底好与不好?

《见字如面》观后感5

  作为一个纯粹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的出现无疑是带着些冒险意味的。不似某些情感节目中以拆信为表、窥探丑闻为实的做法,《见字》走的是文化争鸣的路子,它选取的信件远至公元前223年*历史上的第一封家书,近至十多年前罗永浩写给俞敏洪的求职信。读信人不仅有时下热俏的鲜肉林更新,也有演艺界的泰山北斗张国立、归亚蕾老师等。

  根据撰信者真实身份的不同,读信人的选择也兼顾了性格、年龄等考量。另一边,因着信件年代久远,节目组还将涉及文言文的部分做了准确又保留意蕴的白话翻译,观众理解方便,也更易将思绪沉浸在信件诠释的过程中。而在第二现场,还有主持人翟毓红与杨雨、许子东两位文化嘉宾进行对谈,分享信件由来或解读深层涵义。这么看,倒有些《锵锵三人行》的意思。

  说起《锵锵》,儿时最爱看窦文涛、梁文道、许子东三大才子指天说地、谈笑风生,而今再见许老,脾气稍敛,但论事更为透彻直接。许是担心审核问题,主持人小翟与杨雨总是强加打断,观众与许老皆未能尽兴,十分可惜。另一位嘉宾杨雨是百家讲坛的常客,对纳兰容若偏爱有加的她是典型的感性派学者,解读时除偶尔掉书袋外,总不免将自我情感投射在信件中,于此,有观众戏称道:“杨雨读了很多书,而许子东读明白了很多书。”也是见仁见智了。

  除此之外,小翟作为主持人的控场能力也亟待提升,安静深沉的第一读信讲台,混搭着嘈杂急切的第二抒发现场,总归显得突兀。毕竟节目初衷,不过也是为了交待一句:我们总说得太多,却察觉不到想得太少。

  尽管第二现场略有缺憾,但读信现场却是诚意满满。三期里,个人最喜欢何冰和归亚蕾老师的演绎。何冰其人,二度摘得*话剧界最高奖项梅花奖,表演功底自然不容多说,但令我讶异的是,他打动我的并非慷慨激昂的情绪张力,而是在诠释一封由普通父亲撰写、以表达为子前途担忧的家书时,那份面对孩子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的真切。那封信的名字叫《其实爸妈也是装的》,拿捏“装”,多一分则油滑,少一分便拘束,幸而是何冰,让“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主题显得并不那么生硬、悲戚。

  三期节目里,我曾为两封信落过泪,一封是萧红在临终前写给弟弟的《有你们,*是不会亡的》,另一封是张晓风作为母亲写给全社会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而两封信的演绎者,都是归亚蕾老师。此处,原谅我无法用言语准确形容她声音的力量,只得截取她读张晓风的片段,让大家聊以感受。

  如今,《见字如面》在豆瓣的评分已高达9.3了,但我深知,与其他消费着颜值、笑料、绯闻的节目相比,《见字》注定只能是小众的狂欢。可我却期望它能撑得久一点,有第二季、第三季,有更多的人知道它,愿意停下小驻,并被它打动。笺短情长,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时光。

《见字如面》观后感6

  前段时间翻看《半月谈》,偶然看到一篇题为《书信或逝情怀未老》的文,被这题打动了,认真看了起来。文中开篇便提到《见字如面》第一期演员嘉宾王耀庆读画家黄永玉写给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一封信,信中引用莎翁《马克白》里的一句话:“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书信写作被称为“最温柔的艺术”。许多人怀念手写书信时代,是因为通信的快乐本身来自两个层面,一是书写,二是等待。”

  这些就是我认识《见字如面》的经过,接着便一口气的看完了十多期,每一期,我都是很有代入感地去看,摘记下。最初的原因是喜欢听故事,而书信打开了历史。一直看到后来,不管是数百数千年前的古韵、英勇就义前的"绝命书、名人间的书信还是质朴的家书,我都爱听。他们把我带进一个个鲜活的时代场景和人生故事里,去领会那代人的精神情怀和生活智慧。因为是很投入的去听,我的感受有时是热血沸腾、有时是浪漫少女心、有时是感动极了,这就是书信的力量吧!每封书信读完后会有嘉宾老师去讲解书信背后的故事,我们总是感叹:“他这样一个人,居然会写这样一封信!”的确,我们有一些话不容易说出口,写下来反倒可以更清楚、更深情的表达,这就是书信的力量吧!

  观后感有三点。其一,节目的宗旨和意义好,用书信打开历史,传播了正能量。其二,读信人演绎的好,拆信人解读的好。对于像我这样的“历史文盲”,从来都只靠死记硬背,却从来知之甚少。我们看完节目后,总归是涨了点知识,可能中小学生还提高了语文水*,这比玩手机打游戏会更有营养的。其三,感动的泪流满面,一塌糊涂之余,让人思考,感悟良多。

《见字如面》观后感7

  林更新是《见字如面》第一位登台的读信人,打头炮登上一个全新的节目,对于一个要和一众资深戏骨同台飚戏年轻演员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林更新告诉节目组,其他节目他从不准备,只要带着身体去搞笑,这次他必须得走心——这是他从艺以来最走心的一档综艺节目。为此,他提前四五天非常认真地准备,每一封信只要有不清楚的读音和字义,都认真标注,那段时间,拍戏收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读信。最终,观众在《见字如面》见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林更新:谦逊、低调,谨慎、认真,让观众大呼惊艳。

  72岁的著名演员归亚蕾在合集第一期中两次登台,分别演绎了民国文学洛神萧红和台湾金曲歌后蔡琴。这两位写信人写信的时候都比她年纪小很多,尤其萧红,当时也不过三十。但归亚蕾用她那被漫漫岁月抚摸过的低柔嗓音缓缓读出两位不同时代不同身份女性的不同心声时,格外熨帖人心。

  归亚蕾是本季《见字如面》最早确定加盟的演员。已经在美国定居多年的她,此前未上过任何综艺节目,但《见字如面》这档节目的文化性及能让人思考的特性打动了她。她不但专程从美国前来参加节目录制,而且完全是以准备影视剧的状态来准备读信,深入了解每一个写信人,沉浸在每一封信中,让自己成为写信人。

  仔细看,观众不难看出,整个读信过程,归亚蕾的眼睛都是通红充血状态,这是她为准备节目而熬红的。她把自己要读的信件反反复复地看,少说也读过二三十遍,很多信件都到了可以脱稿的地步。

  张国立也在第一期中两次登台,一次他演绎一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一次他和王耀庆携手演绎黄永玉和曹禺的往来书信。朗读韩愈脑路清奇地给鳄鱼写信时他敲山震虎、恣肆挥洒,演绎*莎士比亚曹禺回复朋友黄永玉率真的艺术批评时,他收敛沉潜,豁达稳重。

  对于一个身兼数职的当红实力派而言,张国立的行程从来都是满满当当,但他仅听到“见字如面”四个字,就被深深打动,毅然决定挤出时间前来。对于张国立来说,表演艺术家的称谓实至名归。观众对于他的每一次亮相都给予高度赞赏,认为他都已经不是表演,而分明就是最真实自然的写信人本身。

  台湾演员王耀庆,在《见字如面》舞台上一扫过去观众对他“全*最适合扮演金领的演员”的定式思维,展现自己的多元形象塑造才华。“一张面孔下隐藏着无数的可能性”成为观众通过《见字如面》对原本就魅力四射的王耀庆新认识。而他自己也表示,在《见字如面》投入到完全不同的写信人的角色里,非常具有挑战性,也非常过瘾。

《见字如面》观后感8

  黄永玉口中的节目是《见字如面》。20xx年,关正文和他的团队从上万封信件中,挑出近百封信,由张国立、王耀庆、归亚蕾、何冰、蒋勤勤、林更新、徐涛、张涵予等明星,通过声音表演。每封信*均朗读时长5—7分钟,整集节目60分钟,每周在视频网站和x卫视播出,此外,每段朗读还被做成“单曲”传播。

  演员王耀庆和张国立分别在节目中扮演黄永玉和曹禺,朗读了两封可以载入现代文学史的信——黄永玉写给曹禺的“批评信”,以及曹禺的回信。

  黄永玉给曹禺的信写于1983年3月20日,信中,59岁的黄永玉对73岁的好友、兄长曹禺的批评直截了当。“我不喜欢你*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谁也不说不好,总说,高,好,这些称颂虽迷惑不了你,但混乱了你,作践了你。写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莎翁《马克白》里的台词: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

  4月2日,黄永玉收到了曹禺的回信,曹禺在信中连连称惊奇,“你指责我近三十余年的创作,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这句话射中了我的要害……我现在正在写一个剧本,它还泥陷于几十年的烂坑里,写得太实也陈腐,仿佛只知沿着老道跋涉,不知回头是岸……”曹禺后来还郑重其事地将黄永玉的信裱起来挂在家中。

《见字如面》观后感9

  书信,这样一种已经濒临绝迹的文学形式,通过这样的综艺节目再次进入人们的生活,在娱乐之余,更多的是得到了一些醒悟吧!

  说不定现在的小孩们都不知书信为何物,而只知qq、微信,可我一直就对诉诸于笔端的书信有些微妙的好感,曾经也有过一两笔友,也曾保留着几封书信,偶尔翻出来读读,往往能找到回忆的闸门,让曾经的故事宣泄而出,这种感觉已不可多得了,不免令人唏嘘!节目里挑选的书信,都是一段真实的历史重现,而不是旁人杜撰的野史,那些文字里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再通过台词功力深厚的读信人渲染演绎,真真觉得比看一场耗资巨大的电影场景更让人觉得舒心,何冰读的那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让人深有感触,把一碗鸡汤熬出了别样的味道,他为了养家,放弃了自己的拍照理想,去做各种能赚大钱的工作,天真的以为等有了钱同样可以实现理想,可不曾想最终却力不从心了,当然因为他的放弃理想却成就了自己儿子的追求理想,但他也不是让他为所欲为,他说房子是靠一个男人自己挣,要么你一边理想主义的`生活一边挣够钱买房子,要么就为了房子妥协你的理想,要么就找个同样理想主义的人一起生活,这种考验能让你的人生变得丰富,将来如果妥协了,要懂得鄙视自己!

  或许,我们一边懊恼着自己没有一个这样开明的老爸,一边思考着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成为这样的老爸,我们希望,不管是通过书信还是微信,这样的沟通和智慧应该永远存在着!

《见字如面》观后感10

  还记得第一季看了一期,被某些不喜的环节淡去了兴趣,就没有再看。当时有些遗憾,这么好的一个素材节目,却被烹饪成了那样。

  偶然看到了第二季的播出,封面是周迅,倒是有些惊喜。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看了第一期,每期划分主题的想法很棒,尤其是第一期沉重的生死话题让隔着屏幕的我,险些抑制不住眼眶里的泪水。信件选材空间范围更加宽广,尤其是还有一封现世儿子写给母亲的信。

  在读每封信之前,介绍信件的缘由方面更加详细了一些,能让观众在听信之前对信件的情感基调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在嘉宾解读方面,主持人终于不再抢词了,把话语更多的交给了解读嘉宾。正值锵锵三人行停播之际,梁文道也加入了见字如面,或许把主持人换成窦文涛就圆满了。解读的风格和我想象的有些不一样,许子东老师也许是为了欢迎初来的梁文道,更多地让梁文道掌握解读节奏。其实个人更喜欢许子东老师的娓娓道来,希望在之后的节目里两个人能更和谐的掌控解读节奏。

  在读信嘉宾方面,也多了不少惊喜,少了一些小鲜肉们,多了更有文化底蕴的嘉宾们,更加期待未出场的嘉宾们了,归亚蕾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优雅。

  觉得有些美中不足的是,为什么会加上了一些吃瓜群众来提问呢?感觉跟整个节目风格有些不搭。还有在读一些文言信件时,会用普通话代替,不过字幕还是文言文。其实,稍微有些文言功底的人理解这些信件的内容应该不难。个人觉得还是读文言,字幕改成可能会更好一些,也能向大众普及优秀的古文。

  不过瑕不掩瑜,第二季的确是惊喜,希望未来能涌现出更多的这种类型的节目,向大众普及人文关怀。


何冰见字如面节目观后感3篇(扩展5)

——《榜样5》专题节目观后感400字3篇

《榜样5》专题节目观后感400字1

  我观看了《榜样5》,受益匪浅。

  2019已经过去,带着期待的心情,我们迎来了崭新的2020春节。一放寒假,爸爸妈妈就带我回陕西老家,还没到达目的地,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打破了原本我心心念念的新年气氛。

  新年的红包,不知何时变成了一包口罩,恐怖的病毒将我们牢牢锁在家里。我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成为助力祖国的一份子,“多一份预防,少一份损失”。于是我不得不和爸爸妈妈妹妹们安安心心地待在家里。虽然少了以往的热闹,但每天跟爸爸妈妈和妹妹一起玩,我当然是很开心的啦!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还天天提醒妹妹要勤洗手,多锻炼。

  打开电视,播放的都是关于疫情的新闻报道。一位90后护士阿姨的话语:“疫情不止,我们不散”,让无数人感动泪目。还有80多岁的钟南山爷爷,在第一时间到达爆发地,和众多医护人员一起抗击病毒,共同应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还有在这次疫情中最有勇气的奔跑,他们不是朝家的方向,不是朝安全的地方,而是朝危险的.战场,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是最可爱的人。还有全世界人民对爆发地的捐赠:面粉,蔬菜,口罩。每当看到这些消息,我都非常感动。虽然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不同地方,不同国家,但我们抬头看到的是同一片蓝天,同一轮弯月。

  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此,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想代表爆发地向那些热心人,衷心地说声“谢谢”,我应该向您们学习,此刻,应该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做一个有知识热心帮助他人的人,我相信,疫情很快就会过去。疫情过后,城市还是那个英雄的城市,*还是那个充满活力的*。

《榜样5》专题节目观后感400字2

  我观看了《榜样5》,收获满满。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暴发,迅速蔓延,这是一场揪心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领导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控,共同抗疫。我是一名小学生,又是一名少先队员,待在家里,也要像抗疫一线的英雄学习,在家做些抗疫的事。

  每天,我在家里通过电视、手机和安全教育*台,学习如何识别防控新型冠状病毒常识;每天,我在家里积极打扫卫生,开窗通风换气,喷洒消毒液,勤用洗手液洗手,浇水养花,营造一个干净整洁、新鲜安全的环境;每天,我在家里跳绳、跑步,提高自我抗疫能力……最值得自豪的是,一天,我去了小区门口,跟着保安爷爷当了一名抗疫小宣传员,把自己书写的“抗疫人人有责”的书法作品拿在手里,站在小区门口,帮保安爷爷检查过往的业主是否登记、戴口罩、量体温。突然,我发现一位叔叔不量体温,硬往小区里进,我赶紧小跑向前,有礼貌地拦住他,说:“叔叔,为了大家的安全,请您配合量体温,可以吗?”叔叔听了,面红耳赤,不好意思地说了一声“谢谢”,自觉地去量了一*温。此时,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抗疫事情。

  “抗疫,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一件事做起,从每一个实际行动做起!我抗疫我能行,我们抗疫我们能行,相信我们一定能早日打赢这场人民战“疫”。

《榜样5》专题节目观后感400字3

  我观看了《榜样5》,深受启发。

  2020年的新年一点也感觉不到新年的味道,自从疫情开始,我这个不怎么看新闻的人也和家长们认认真真的看起了新闻,另外我也从网上查找到疫情的资料,这令我十分震惊。

  这几天,疫情发展的很迅速,每天都在成倍地增加病例,但是白衣天使们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们冲击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前线上,他们冲击在这里,不顾自己的安危,日夜不停的工作,有时都来不及吃一口饭,喝一口水。

  这些无名英雄时刻准备冲上前线、与家人分开。他们走在春风中,用自己的双手来换取更多亲人的团聚。他们自己的生命发出最强有力的抗击。另外,工程队在10天的时间内建成了一所专业性医院——火神山医院。不过,*可不只有这一个目标,要在建完火神山医院后再接着建一个雷神山医院,*用行动证实了“*速度”!用团结奋战精神,彰显“*力量”!我相信我们一定战胜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定成功狙击这场“战疫”!

  这些医护人员不仅是白衣天使,还是白衣战士,在疫情来临时,他们隐去了脸上的笑容,身上换上了白大褂,全力以赴地投入了工作,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就会陷入恐慌之中,在此,我向你们致敬!

  *加油!医护人员加油!


何冰见字如面节目观后感3篇(扩展6)

——《冬奥*年》节目观后感300字3篇

《冬奥*年》节目观后感300字1

  环旗下,青春是永恒的旋律。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00后”冬奥健儿们书写着奥运的新传奇。截至8日,本届冬奥会上,*体育代表团共斩获3金2银,其中,“00后”运动员贡献了1金2银。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在这场世界瞩目的冰雪盛会上,众多充满青春朝气的“00后”主动扛起了为国争光的时代重任,“小小年纪”书写了“大大担当”,向全世界展示了*青年可敬可爱可信的卓越风采。

  青春最迷人,拼搏最美丽。我们期待,包括“00后”在内的广大*运动健儿在接下来的北京冬奥会上有更出色、更精彩的表现。由此也更加坚信,青春之*必定和世界“一起向未来”!

《冬奥*年》节目观后感300字2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向全世界展示了*良好形象。而此次北京冬奥会的筹备和举办,更是推动*文化传播和塑造国家形象的契机。

  展现文明友好形象。“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作为东道主,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北京冬奥会计划招募志愿者2.7万名,61.6万人积极报名,各省市包括海外青年学生占到了81%,他们将以优质的服务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以最饱满的热情展现*文明友好形象。

  “三亿人上冰雪”的愿景正在走向现实,让我们携手走进冬奥会的“北京时间”,讲好*故事,塑好*形象,一起拥抱美好未来。

《冬奥*年》节目观后感300字3

  今年的冬奥会格外引人瞩目,不仅因为它在北京举行,更因为冬奥会和夏季奥运会不同,冰雪上的比赛更具观赏性和偶然性。不到最后一刻,输赢就未定,赛场上一个小差错就可以改变最后的结果,让人的心情总是随着比赛的发展跌宕起伏。

  最后一局,*队的两位选手做出了放弃最后一投的决定,保留力气为下一场做准备。

  虽然*队输了,但冰壶这项冬奥会项目,让我感悟到在冰壶这项运动中,心态、理智、谋略、技术都是取得胜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也在运动员每一次投掷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何冰见字如面节目观后感3篇(扩展7)

——《冬奥*年》节目观后感500字3篇

《冬奥*年》节目观后感500字1

  随着音乐的变换场地光线的变化,24名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轮滑演员和24个带着透明冰屏的智能机器人,象征着第24届北京冬奥会。他们借助高科技实现的影像变换,在舞台上滑出漂亮的曲线轨迹,与智能机器人相映成趣,带来了一场融合科技与文化的视听盛宴。现场响起了《歌唱祖国》的熟悉旋律。

  在现场轮滑少年和智能机器人以及现场灯光精彩演绎了“*结”“龙凤呈祥”等精彩画面,也向世界展示了*的大飞机、高铁、长城、共享单车等高科技,同时,向全世界人民发出了诚挚的邀请,2022,相约北京。北京八分钟涵盖*文化历史,人文情怀,经济科技和胸怀肚量。由国家到世界,无不在向全世界宣布这就是大国——*!

  此刻冰与雪的热恋,此刻见证我们如火的热情。四年之后,2022北京冬奥会将是华夏儿女的共同祈愿,也将是全世界共同期盼的国际盛会。届时奥林匹克之火将点燃到每个热爱体育同胞的心里。

  相约2022,相约北京,冬奥之花将在冰雪世界热情绽放,我们用最圣洁的.舞蹈、最真挚的热情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相聚北京,一起在圣洁的天地中,完成共同的梦想。

  短短8分钟,向世界展示了*的大国风范,来自各行各业的祝福,向世界宣告了*人民的热情。


何冰见字如面节目观后感3篇(扩展8)

——《黑暗面》观后感3篇

《黑暗面》观后感1

  哥伦比亚与西班牙合拍的《黑暗面》是一部心理惊悚片。

  影片由安德雷斯·拜兹执导, 奎姆·古铁雷、克拉拉·拉高、玛蒂娜·加西亚等主演。

  剧情方面,《黑暗面》的故事发生在哥伦比亚波哥大一栋神秘的公寓。交响乐团指挥家亚德里安(奎姆·古铁雷兹饰演),一天,他的女友贝伦(克拉拉·拉高饰)忽然“不辞而别”。

  然后没有多久,亚德里安就有了新的恋人法比安娜(玛蒂娜·加西亚饰演)。不过他们的公寓却频频出现“闹鬼”症状,将法比安娜渐渐逼疯。

  其实,这一切的秘密都在公寓过去的主人所建造的密室之中,而密室的入口是一面镜子。

  回头看看,这剧情说简单吧,其实超级简单,就是一对男女朋友,女方为了考验下男方是不是真的在乎自己,悄悄的潜入了家里的一间密室,结果就出不来了,被列为失踪。

  搞怪的是这间密室是非常的高级,女主被关在密室,但却能透过玻璃看到外面的情景和听到外面的声音,当然里面也有食物。于是几个月来,她看着自己的男朋友又交了个女友,看着他们好,这天天现场直播也是没谁了。

  要说德国人造的密室质量是好,这个女主就是跑不出去,警察竟然也发现不了。

  不过看的时候,这个电影的剧情也是比较曲折,那么《黑暗面》所讲诉的中心思想,到底是些什么呢?

  黑暗面,从心灵上说的话,其实这个密室就是人类都有的黑暗面:

  女主角A有了要考验男友是否忠贞的念头,然后想利用密室来恶作剧的时候,心里的黑暗面已经打开了大门。

  就像影片里一样,很多女孩子都会这样,利用查看手机信息、通话记录甚至跟踪来验证自己的男人是否可靠,或者每天晚上抱着男友不断询问,你爱我么?当男人回到爱的时候,美美的睡去,第二天又开始担心男人不爱自己,晚上继续问,一辈子都在疑惑不安中渡过。

  那么钥匙就意味着走出黑暗面的关键所在,很多女孩子在自己设定密室中苦苦挣扎,却忘记带出去的“钥匙”!这个“钥匙”在久而久之的岁月里,会越来越难以寻觅!

  女主角B看起来温柔善良,但是她的黑暗面是什么呢?最起码在第一次打开密室的时候,她犹豫了,她自私的想把男人据为己有,担心女主角A出来会和自己抢。

  所以她的黑暗面不那么明显,但是依然存在,可贵的是她第二次终于打开了,不幸的她却被困在密室,那么女主角A虽然拿上钥匙出去了,但是在良心的.责备下,即便在光明的世界上,她的内心依然见不得阳光!

  男主角的黑暗面自不必多说,女性朋友们都一目了然,他内心有着多种多样的阴暗,第一他多情;第二他虚伪;第三他冷漠无情;

  这大概才是真正影片名称的含义吧!

  这个故事的结局也很令人意外,被关在密室中的前女友,竟然把现女友关进了密室,抖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

  不得不说,导演安德雷斯·拜兹是有野心的故事讲述者,而《黑暗面》也足够让你记住他。


何冰见字如面节目观后感3篇(扩展9)

——综艺节目见字如面第六期观后感

综艺节目见字如面第六期观后感1

  在这里,明星要接受洗尽铅华,在一个清简的舞台上,用生活化、角色化的声音方式来读信件的表演方式,表演功力的基础红线是让观众在聆听中觉得念信人就是写信人本身。

  《见字如面》这档主打纯美、沉静的人文综艺,也需要明星对节目本身的认同。《见自如面》总导演关正文表示,来参加这个节目的明星,每一个接到邀请时都爽快地答应了,而且他们知道节目组的制作经费有限。这些明星哪怕有一位按照商业价格找节目组要钱,节目就无法制作。因此这些明星都是抱着公益心来做这样一件有情怀有价值的事情.

  归亚蕾与何冰都是把自己的综艺首秀献给了《见字如面》。

  归亚蕾也是第一个决定加盟《见字如面》的明星。72岁的她四度获得金马奖,两度获得金钟奖,她告诉节目组,当她听到“见字如面“就觉得这是档非常有文化的节目,现在的观众应该都来看这样的节目,因为它会让人去思考,她特别愿意参加。

  何冰是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的两届得主,在北京人艺演了25年的话剧。在《见字如面》之前,何冰拒绝上任何综艺节目。他之所以欣然同意来《见字如面》读信,就是因为这个节目与文字有关。

  作为一名话剧演员,何冰深谙剧本乃一剧之本。话剧剧本的文学性非常高,演员水*的高低相当大的程度上就是穿透文本能力的高低。何冰喜欢和文字打交道,他认为,一封信没有读好,一定是自己对信的内容没有理解到位。他谦逊地表达了对文字的敬意:“希望在《见字如面》,借我这张拙嘴,能传达好优美的文字”。

  和归亚蕾、何冰一样,张国立、王耀庆、张涵予、蒋勤勤、徐涛等人都是听到“见字如面”的创意,就被深深打动。

推荐访问:观后感 节目 何冰 何冰见字如面节目观后感3篇 何冰见字如面节目观后感1 何冰演讲见字如面